“板块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点击数:368 | 发布时间:2025-06-19 | 来源:www.xtxh1.com

    内容提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国内农村工业的一般发展趋势。研究证明到目前为止国内农村工业历程了由低到高的四个进步阶段,“点的企业”、“线的企业群”、“面的企业群”和“板块企业群”。伴随企业影响力不断扩大,愈加多的研究职员开始关注企业本身与企业与市场的联系。然而对于企业赖以存活的外部环境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由复数企业的存在和活动所形成的外部环境,虽然它们对企业的存活和进步极其要紧。本论文拟将讨论有限空间范围内一个产业的不同进步阶段的特点--生产相同种类商品企业之间,配套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用途与影响,并对国内加入WTO将来怎么样进步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的农村工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 乡镇企业;板块模式;进步模式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用途愈加遭到大家的看重。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很多原来由国家拟定的计划逐步地为企业内部计划所取代。什么是企业?企业是经济体系中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基本单位,是管理和协调要点提供者活动的持续的经营组织。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和统一的,在很多条件下功能可以互相替代。自从Adam Smith出版了《国富论》之后,很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企业的经济性质和它们在市场体系中有哪些用途。第一Adam Smith察看到了,“劳动生产力的很大改变,与劳动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提升,好像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Adam Smith/1776年)。Karl Marx认真地研究了企业内部“协作”同生产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在《资本论》中指出,“即便劳动方法不变,同时用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Karl Marx/1975年)。Coase注意到了资源在企业内部配置与市场内配置之间的差异性。他觉得之所以需要通过企业来组织生产是什么原因,“市场的运行要花费本钱,通过成立一个组织(企业)、允许某一个权利(企业家)指导资源配置,可以节省某些本钱。”(Coase/1937年)。Williamson把市场与企业看作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两种不同形式,“对于这两种形式的选择是遭到节省买卖各方之间的买卖本钱的行为所支配的”。(Williamson/1975年)。Richardson提出,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某一种形式进行协调,当这种活动“应该被唯一地控制并可以融入一个严密的计划中去时,所采取的协调方法是指令”,这种活动“应该被合并;也就是说,一同由一个组织(企业)来实行。”(Richardson/1972年)。Teece提出了“多商品企业”的经济学理论。他觉得,当一个专业化企业拥有过剩资源,当其商品的生命周期原因致使需要长期降低时,“追逐收益的企业将选择多商品分散化”的策略。。
    自从Richardson提出了企业是“市场关系海洋中的有计划协调的岛屿”以来 (Richardson/1972年),经济学家们愈加看重对企业与企业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可是对于企业赖以存活和进步的外部环境,尤其是企业的异化,由复数企业的存在和活动所形成的企业的外部环境,虽然对于存活在其中的企业是至关要紧,却极少得到大家应有些看重和研究。本论文拟将讨论一区域范围内一个产业生成和进步的不同阶段,在这类阶段中相同种类商品企业之间,它们同配套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影响与用途。大家把企业的不同进步阶段分成,“点的企业”、“线的企业群”、“面的企业群”和“板块企业群”等层次。本研究把国内农村工业企业作为研究的对象的原因是,世界上极少有一个经济部门好似国内的农村工业,短短的十几年内在没任何工业基础的区域产生了数十个产值在数亿以上企业集团,他们一般拥有几十到百个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国内农村工业用十数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需要用近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因此,研究国内农村工业愈加容易察看到企业的整个进步过程,好似生物学家察看活化石一般。

    2、点的企业
    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重庆等农村工业进步得较好的沿海和中国大陆省市,都可以发现部分产业在一区域集中的现象。如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湖州织里镇的儿童服装产业,江苏丹阳市的眼镜制造产业和重庆的摩托车产业。从上述产业的进步历史来看,任何一区域的产业的起始点一定是有一家企业第一成立。大家称这种在一区域第一出现的企业为“点的企业”。这里“一区域”的范围可以是一个自然或者行政村,也可以是一个乡镇。这里提到的“企业”既能够是较大规模的企业,也可以是被叫做“个体户”的小企业。这种在一区域范围内生产一种商品的唯一的一家企业可以被看作是“孤立的企业”。所谓“孤立”是指在这一区域范围内没有其他的生产相同种类商品或者提供相同种类服务的企业。同样也意味着这一区域没第二个生产相同种类商品的企业同它角逐。然而当这一区域冒出了另外一家,或者数家生产相同种类商品的企业的时候,“点的企业”的“伊甸乐园”生涯就结束了。
    为何会出现点的企业呢?这同“过剩资源”有关。Penrose觉得,在“任何时点上,都有着某些生产资源闲置。企业用这类资源提供的服务来探寻生产机会。”(Penrose/1959年)。生产资源包含固定资本、流通资本、劳动力。大家周围一般都存在着多少可以用于生产某种商品或者服务的资源。如国内大多数农村区域存在富裕劳动力,与土地和其他的资源。对于生产不同商品的企业,它们所需要的资源配置是不一样的。生产一些简单的商品,如服饰、零配件等,所需要的资源配置很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区域,不少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凑合起最低的生产配置来。
    打造一个企业,就算是五人以下的个体户,除去拥有或者有能力凑起最低生产资源配置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同商品生产有关的常识,包含商品的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Alchian 和 Demstz觉得打造一个企业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雇主(企业家)需要“获得关于投入品生产性绩效的更好的信息”。“雇主不只决定每个投入品生产什么,并且还需要剖析什么异质投入品结合到一块会更有效率。”。除去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以外,外部市场信息同样也是至关要紧的。企业家或者合作伙伴第一需要了解他们的商品卖到什么地方去,卖出去将来能否获利。敢于冒风险也是点的企业能否打造起来的先决条件之一。由于在下决心打造企业,生产商品以前,企业的组建人(将来的企业家)面对着很多不确定原因,尤其是他是不是可以收入回他与合作伙伴的投入资金,这在商品供应以前是困难看了解的。
    然而政策导向也对企业的创立存在肯定的影响和用途。除去中央的政策以外,每个地方政府也有我们的当地政策。同时,因为地方利益的存在,地方政府也大概对中央的指令做一些有益于当地区的讲解,或者对一些现象故意视若无睹。这也可以用来讲解为何民营企业可以在一些区域较早地进步起来,而在另外的一些区域却不可以。(胡定寰/1999、2000和2001年调查)[2]。区域的民风、风俗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在农村工业早期阶段,虽然创办“点的企业”困难,然而一旦开了工,兼使用一些营销方法,收益汇报率是相当高的(徐金良/1997年/张连杰/1999年)。进入90年代将来,因为市场角逐不断加剧,“点的企业”日子愈加艰难,大多数商品水平和档次不高的企业渐渐被淘汰出局。重要原因是他们技术和设施落后,买卖本钱过高,缺少稳定的营销推广渠道与缺少有能力的管理人才。现在在国内较发达区域“点的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了,他们或者被淘汰,或者上升到“线的企业群”。

    3、线的企业群
    “线是由无数的点所组成”。这里讨论的“线的企业群”模式,指的是很多的规模和性质基本相同的生产相同种类商品的企业在一区域范围内的集合,也可以说是“点的企业”的很多复制品。
    在国内农村,模仿能力和力量总是是促成农村工业进步的要紧原因。当第一家企业,“点的企业”,兴办起来,赚到钱将来,立即引起邻居们羡慕,其中比较“聪明的”人开始学习和模仿。不久生产相同种类商品的他企业就纷纷在“点的企业”周围打造起来。
    模仿本身就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原因。模仿一种商品的意义是可以很多地节省研制和开发本钱。在农村工业进步初期,企业提防别人参入的“壁垒”很低。一方面因为大多数商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其次,大家世世代代同一村落(社区)生活、繁衍,在不同程度沾有血统、亲戚、朋友和同学关系,为相互学习、交流创造客观条件。
    邻居们模仿“点的企业”的先决条件要看能否够学会核心生产技术,配置最起码的生产设施,获得最低的投入资金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假如“点的企业”商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比较复杂,技术就成为妨碍别人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因此,唯有那些技术含量低,生产设施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如服饰,低压电气开关与简单的机械零配件等行业容易形成“线的企业群”。
    前面提到的织里镇,当第一家生产儿童服装作坊 获得成功将来,周围的邻居纷纷起来模仿,非常快使得整个镇布满了生产儿童服装小作坊,形成了儿童服装产业的“线的企业群”。
    温州柳市镇自从1972年打造了生产低压开关的 “茗东五金电器制配厂”将来,周围邻居纷纷模仿。据统计1983年该生产低压开关企业达1,000多家,生产职员5万多人,销售10,000多人。一个生产低压开关的“线的企业群” 在柳镇市形成了。
    江苏丹阳市司徒镇在1962年办起第一家制造眼镜的镇办企业,当时厂里只有几个工人。
    20世纪70年代末,司徒镇下属的每个村开始竟相进步眼镜厂,数目从几家到十几家不等。到了80年代末,伴随国家放松了个体企业的限制,很多学会了眼镜生产技术的工人独立办厂,高峰期全镇眼镜厂达350多家。
    量变会引起质变。虽然“线的企业群”和“点的企业”生产的是同样的商品,可是二者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不一样的。身处“线的企业群”中的企业为相同种类企业所包围,感觉到的角逐重压更大,更迫切,而促进“精明的”经营者为了不被淘汰出局做出各种努力,包含减少生产本钱,提升商品水平和加强市场开发力度。
    除去上述勉励原因外,大量生产相同商品的企业在有限空间上的集合也为存活在其中的企业创造一些有利条件,包含:(1)信息优势。大量企业的集中为他们交流信息提供机会,增加企业的信息量;(2)技术优势。企业之间相互角逐和模仿成为使用和传递新技术的加速器;(3)减少生产本钱。信息量的增加使得企业可以购买到愈加便宜的原材料和设施;(4)降低商品的CPS。伴随区域商品数目飞速增加,知名度日益提升,很多的客商会慕名而来采购,节省了企业销售商品的运输本钱。(5)减少劳动力培养成本。区域生产扩大将来,劳动力日增,渐渐形成了相同种类企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熟练劳动力在各企业中的流动,节省了劳动力培训成本。“线的企业群”进一步进步就上升到“面的企业群”。

    4、 面的企业群
    “面是由无数的线所组成”。很多的相互配套的“线的企业群”在一区域集合的形成了“面的企业群”。由于在“线的企业群”获得进步将来,企业群本身产生很多的生产和消费需要,促进满足这类需要企业在他们周围纷纷打造起来,同时新建的企业又产生新的需要,渐渐地在这类区域就形成了健全的配套企业群。
    为了对“面的企业群”有更具体的认识,下面摘要了笔者的 “关于湖州织里镇儿童服装产业调查报告”:
    “历史上的织里镇是江南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妇女精于手工。因为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剩余,该区域的农户有农闲时外出做小生意的风俗。从70年初开始织里镇家家户户从事床上缝纫品的生产,妇女在家生产,男子外出销售。
    80年代中期织里人改为生产儿童服装。到了90年代中期将来全镇儿童服装的年产量已经超越1000万件套。
    织里镇儿童服装产业起始于家庭式作坊。刚开始有个别妇女在家里生产儿童服装,老公外出销售,获益最好将来,周围的邻居、亲戚和朋友纷纷模仿,飞速使得儿童服装生产在整个区域蔓延开,几乎每家每户都投入儿童服装生产中去了。织里镇生产儿童服装的“作坊”(大家觉得作坊这词在这里比工厂愈加精准)的规模都非常小,平均在雇工人数在15人以下,有30台以上缝纫机的作坊算大规模了。伴随织里儿童服装的出名,大量的外地商人纷纷来此地购买儿童服装。伴随市场买卖数目的增加,原有些服饰买卖批发市场容纳不下买卖摊位,不能不逐年增加批发市场。
    2000年织里镇的儿童服装批发市场已经进步到了8个。
    织里镇儿童服装配套产业开始逐步得到健全。镇上除去1000多家儿童服装生产作坊以外,还有布料批发市场,儿童服装辅料批发市场,车花作坊,印花作坊,儿童服装样品商店,专业的儿童服装设计和电脑制版商店,包装材料作坊,缝纫机销售商店,缝纫机修理门市部们,儿童服装的打包和托运部门等。这类配套作坊和企业也将近有1000多家。除此之外,织里镇还拥有两个劳动市场,不同等级的饭摊,餐厅,旅店和两座三星级的宾馆。在织里镇的儿童服装生产作坊无论是购买材料、生产设施、招聘工人、销售商品、还是向全国任何一区域发货,因为配套产业齐全,都无需走出总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织里镇一步。”(胡定寰/2000年调查)。
    形成配套企业的渠道有:(1)主导商品企业的部分机能外延;(2)外部直接投资打造配套企业。主导商品企业的部分机能外延有两个方向,一是朝着上游部门,如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生产、加工或者销售;二是朝着下游部门,如增设商品销售商店,生产深加工商品,或者其他服务行业。
    对于存活在其中的企业来讲,“面的企业群”比“线的企业群”的存活环境愈加优越,绝大多数需要都可以在地区内获得满足。同其他区域相同种类企业相比,他们角逐优势更强。“面的企业群”使得很多的配套企业在同一空间上集中,形成了以下的有利点:
    (1)有益于节省购买原材料、生产设施的运输本钱和采购时间;(2)有益于减少买卖本钱,买卖双方集容易打造信任关系;(3)有利对原材料和零配件的水平和生产过程进行监督;(4)有益于降低企业的库存;(5)有益于一同开发新品、零部件和生产设施;(6)有益于吸收技术和管理人才,很多的企业的集中愈加容易吸引各类人才;(7)有益于打造更好的劳动力市场; (8)有益于改变企业的外部环境,包含促进了旅馆、餐饮、教育、文化事业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在增加税收将来,也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从事公共设施改造和道路建设。

    5、 板块企业群
    板块是体,“体是由无数的面组成”。“板块企业群”是在 “面的企业群”基础进步起来的。在 “面的企业群” 阶段,成员企业相互平等,作为拥有完全自主决定权的法人同别的人相处或买卖。然而进入“板块企业群”阶段,相对平等被破坏,出现了控制别人的“龙头企业”与被别人控制的 “从属企业”或者“下属企业”。
    形成 “板块企业群”的重要原因是企业赖以存活的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激烈的角逐致使企业分化,形成了不一样的“企业阶层”。少数优势企业凭着实力垄断了更多的资源,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组成了集团公司,确立了他们的龙头企业地位。他们通过离别下属部门或工厂衍生出海量的直属“子公司”和“孙公司”;使用拉拢、兼并或者长期合同加工等方法无情地把周围的弱势企业归并到自己旄下。好似历程了激烈挤压和碰撞运动后的地壳板块,出现了象征巨大山脉的企业集团,坐在山脉顶峰上的是龙头企业,山脉的层和底层是子孙公司,控股、半控股公司、与倚赖于他们的零部件加工企业、商品经销公司或代理商。那些无从属的中小微型企业好似丘陵和低谷。
    形成“板块企业群”象征的企业集团有多种渠道,主要包含自己扩大型、兼并型、品牌垄断型和政府协作型等。
    自己扩大型,是指龙头企业通过渐渐扩大生产规模将来形成企业集团的。这种企业原先在生产上占有肯定的优势,伴随商品销路日增,生产规模扩大渐而成为巨型企业。自己扩大型的特征是稳健和渐进性,但需要较长的进化时间。
    兼并型,是指龙头企业使用各种方法兼并其他企业,扩大规模,组建成集团公司。在市场角逐异常激烈时期,通过兼并和重组别人企业是扩大自己规模的捷径。重点要看龙头企业能否打造有效的体系来整理和控制下属企业。
    品牌垄断型,是指使用塑造品牌和打造强大的推广互联网等方法进步起来的企业集团。这种龙头企业本身虽然不拥有生产能力,但控制着巨大的销售互联网,通过提供来料、来样加工,或者代销产品等方法控制着大量的中小加工厂家。在角逐激烈,买家品牌意识较强的市场体系中,使用品牌垄断的方法也是企业确保收益的有效渠道之一。重点是怎么样使用有效的方法控制加工企业的商品水平。
    政府协作型,是指那些通过同政府部门维持亲密关系,在政府的倾斜政策的支持下进步起来的企业集团。各级政府在不一样的时期,依据形势的需要总是会颁布一些倾向性的产业政策。一些龙头主动或者被动地同产业政策相结合,在政府的支持下进步成为企业集团。
    “板块企业群”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受经济进步的内在规律所支配。当一区域的生产力飞速膨胀,市场机能――看不见得手――已经没办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协调时,就需要用大规模集团公司下属的“内部”和“准内部”企业来取代很多的分散的中小独立企业,用集团内部的计划的生产来取代 “由市场组织的生产”(钱德勒/1987年)。
    从管理角度来看,企业集团可分为“企业阶层型企业集团”,“松散型企业集团”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三大种类。
    “企业阶层型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图好似金字塔。塔尖部分是龙头企业――集团总公司,下一层由直属子公司、控股公司和签订长期合同供货企业组成。下面还有在第二层企业学会的下属企业。企业层与层之间的控制关系可以往下延伸到若干个层次。“阶层型企业集团”主要适应于商品技术含量较高,需要使用组装流水线和较多零部件的行业。
    “松散型企业集团”同“阶层型企业集团”相比,成员企业之间的约束比较松散,有些仅仅存在加工或者销售关系中。有的企业加入集团的目的仅仅为了借用集团公司品牌和销售互联网。成员企业为了获得授权,需要向龙头企业缴纳肯定的会费,或者忍痛底价将商品让龙头企业回收。“松散型型企业集团”一般适用于生产工艺和步骤比较简单,商品更新换代速度快,商品需要大力宣传营销方法的行业。
    第三种企业集团既有企业阶层型企业集团的组织架构,又拥有组织商品销售机能的企业集团。这种企业集团的优点是,龙头企业也可以通过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价值回报,不足之处是假如放松商品水平管理,容易影响整个企业集团在外的声誉。龙头企业控制外部企业商品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一区域在形成“板块企业群”之后,会拥有比“面的企业群”更大的优势,包含:
    (1) 增强企业协作功能。在一区域出现若干个相互角逐的企业集团之后,大多数的企业被聚集到各大企业集团阵营内,在龙头企业统一计划和指挥之下从事生产和其他活动,企业之间协作得到进一步加大,买卖本钱愈加节省。
    (2) 提升市场的开发能力和效率。同中小微型企业相比,企业集团的营销推广渠道愈加强大,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更大。
    (3) 有益于商品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分散的中小微型企业相比,企业集团更有能力购买价格昂贵的测试设施,在核心部门使用一流的专业化的加工机械和设施。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派遣技术指导,拓展技术培训的方法帮助下属和协作企业提升生产技术。
    (4) 有益于新品的开发和缩短开发周期。龙头企业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产品研发活动。因为这项工作是由龙头企业领导,企业集团内部进行,即便是复杂的商品,同样也可以节省资金和时间。
    (5) 有益于向银行和社会筹资。龙头企业信用度较高,容易吸收各方面的资金。同时,他们也可以为下属或者长期协作的中小微型企业作担保,便捷银行贷款。
    (6) 有益于吸引出色技术和管理人才。国内现在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仍然很紧缺,同一般企业相比龙头企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更大。
    (7) 有益于发展国际市场。发展国际市场需要有专业人才、信息和销售途径。同一般企业相比,集团公司发展国际市场的力量更强大。
    有益于发展新范围,朝着多角化的方向进步。但凡商品都有生命周期曲线,为了防止陷入末途,企业需要在巩固现有商品基础上,不断革新,发展新范围和新品,朝着多样化的方向进步。企业集团的优势在于拥有人才、技术和资金从事各项研究和开发活动。

    6、板块企业群的移动及其对地区的影响
    一区域形成了“板块企业群”将来,假如没发生突变,如企业集团重大决策失误、金融危机、战争、重大宏观政策变化和没办法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在相当时期内可以维持持续和稳定的经济进步。
    然而,“板块企业群”也不可能维持一陈不变。世界上的所有些事物都有生命周期,“板块企业群”也不例外。当“板块企业群”进入生命周期的中期阶段将来,企业群的效益开始降低,管理机制也不像以往那样润滑了。此时,企业群进入分化期。龙头企业或部分下属企业为了持续进步开始向外寻求进步。这个时候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扩大商品的销售对象,另一种是向其他区域或产业部门转移。前一种状况主要发生在部分控股和协作供货企业当中,他们开始渐渐向集团以外企业,甚至向集团的角逐对手提供商品或服务。后一种状况是出现地区板块的龟裂,“板块企业群”中的部分或者所有企业向其他地区漂移。这种实例很之多,如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进步中国家转移,国内的一些农村工业企业去海外建厂。
    企业板块漂移形式有多种,主要包含:(1)企业集团的部分机能外移;(2)企业集团的总部外移;(3)企业集团总部和部分下属企业外移;(4)整个企业集团外移。
    企业集团的部分机能外移是指企业集团的部分职能机构或者下属企业迁移到其他的区域去。职能机构包含销售部门、新品研发部门,商品组装线等。部分机能外移是什么原因有:(1)愈加接近销售市场;(2)愈加接近技术、管理和外贸易人才市场;(3)减少商品的运输本钱;(4)更容易获得市场信息;(5)减少生产本钱和(6)得到更多的打折政策。
    在同主要销售市场离别的状况下,企业集团为了进一步加大同市场的联系和监控,在必要时可能把主管销售的部门或子公司搬迁到主要市场合在地。在企业开发新品需要很多高级技术人才,而集团所在地的环境同较差时,大概把商品设计和开发部门迁往条件较好的大都市。在商品体积过大、或者精密度过高不适合长途运输,或者消费市场对外来商品加征歧视性高额税收,施加以非税收限制时,为了争取或者保持巨大商品市场,也大概把装配线搬迁到接近市场的区域。身处角逐异常激烈环境中的企业集团,为了尽快获得市场信息,对信息作出最快的对策,也大概把决策部门搬迁到信息源集中的中心城市。其它缘由有为了减少生产本钱,把加工部门迁移到原材料产区或者劳动力本钱比较低的区域等。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的企业政策和税收方面的差异也是促成企业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7、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农村工业在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提升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与带动区域经济进步等多方面做了要紧的贡献。但很多研究也表明,各区域农村工业进步水平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区域农村工业遇见的困难多,效益差,常见存在商品技术含量低,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公害紧急,缺少有效开发国际市场的方法与人才等问题。下面就运用“板块模式”理论推进农村工业进步和提升农村工业资源配置效益提什么时间建议。
    1.抓紧各区域农村工业园区的建设,尽快地把分散的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内。打造工业园区的目的是可以很多节省公共工业设施的投入,包含用于道路、能源、排污、通讯等方面的建设成本。有益于政府的统一管理和提升服务水平。对于企业本身来讲,也有便于相互交流,协作,增加信息获得途径,减少生产本钱和劳动力培养成本。
    2.促进配套产业的形成。在农村工业已经有肯定基础的区域,要把重点工作放在配套产业的建设。拟定打折政策,包含土地、税收和筹资政策,鼓励有进步潜力的企业向上游(原材料,加工机械设施)和下游(深加工商品、流通业)方向延伸。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优先吸引同地方主导产业配套的企业。
    3.为打造企业集团,加快资源向规模企业积聚和集中创造有利条件。加入世贸组织将来,国内纳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为了增强农村工业的竞争优势,需要加速培养规模企业。企业集团有哪些用途在于把分散在各中小微型企业的力量集中起来,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和规模优势,在维持和扩大现有些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
    4.使用有效的渠道来加大农村工业的东西合作。农村工业的东西合作是国家西部开发策略的要紧组成部分,为西部区域农村工业的进步做了肯定的贡献。“部分板块移动”是促进东西区域农村工业一同进步的一种有效模式。它的意义在于,可以使迁移到西部区域的企业继续维持同东部区域的紧密联系,背后有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做后盾。使得迁移到西部区域的企业在获得本钱较低的原材料、能量、劳动力和与广阔的市场同时,还可以不断地从“故乡”--东部区域获得新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和市场需要。这类企业的进步有益于带动西部区域农村工业整体实力提升、飞速扩大规模和增加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Adam Smith,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缘由的研究》,商务印书社,pp.1~12,1997年。
    Karl Marx,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pp.358~372, 1975年。
    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pp. 386~405, 1937.
    O. E. Williamso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pp.9~10, 1975.
    G. B. Richardson, “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Economic Journal, 82, pp. 883~896, 1972.
    Devid Teece, “Towards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Multiproduct Firm”,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zation, 3, pp.39~63, 1982.
    E. Penros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Oxford, pp.102~110, 1959.
    A.Alchian & H. Demsetz, “Production, I formation cosplay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 pp.777~795, 1972.
    A. Chandler, “The Visible Han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1~8, 1977.
    (10)胡定寰,伍继涛,胡灏,“丰田汽车集团的进步及其对周围农村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刊登)。
    (11)温州志编纂委员会,《温州志》,pp.1043~1047,中华书局,1998年。
    (12)温州镇志编纂委员会,《柳市镇志》,pp.18~43,黄山书社,1998年。
    关瑞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半世纪的中国农业》,南方日报出版社,1999年p.158~165。
    石垒,“乡镇企业过去二十年的增长原因”,《社会科学(沪)》,1999年第2期,p.4~5。
    王晓鲁,“对乡镇企业增长的重新估计”,《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p.31~39。
    刘国亮、谢铁山,“21世纪的乡镇企业:分化和融合”,《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3月,p.42~45。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